很多初中生的爹妈特别沉迷于研究“怎么管理时间”。
但是,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,上限不高。
想让孩子学好,有两种路径,
一种,是在时间上疯狂卷,研究吃早饭那会,孩子可以学点啥?练个听力?磨个耳朵?还是用费曼学习法把昨天学的东西给我讲讲?
另外一种,是研究“所谓用好时间”,到底是个什么鬼,真的要把一天睁着眼的所有时间全部吃干抹净么?学习,真的需要这么苦么?
如果你想试试第二条路,那么这篇文章适合你。
看完之后你会明白两句话:
1.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,从来,也永远不会是一个“时间问题”。
2.真正的时间管理,从来不是从17分钟里省出17秒,而是用17分钟做出一个决定,去决定接下来要花费17小时做的事情,到底值不值得做。
好,我们开始。
1)没有时间管理,只有优先级管理
从小学升到初中,孩子有一个巨大的挑战,
就是他需要去分辨,什么更重要。而这个问题,在小学,完全不存在。
因为一共就三科,而且这三科会跟着你未来12年,你说他们重不重要?当然重要。
但是到了初中,他们需要开始思考,什么更重要。
“什么更重要”这个问题,就是优先级问题。
1. 在学科上,他们要知道,为什么老师不停的强调英语数学很重要,这是优先级管理。
2. 在学习顺序上,他们要知道,为什么一开始背单词,不要太在乎拼写,因为在中国的考试制度下,孩子在英语的“听说读写”四项能力上,读的重要性,远大于其他的。所以,先认识单词,再说别的,这很重要。这也是优先级管理。
3. 在学科属性上,他们需要知道每个科目有自己的特点,在数学上,思考就更重要,反过来,在英语上,记忆就更重要。这也是优先级。
对优先级的判断,都会变成行动,落到孩子的时间上。
2)作业的优先级
给大家讲个段子:
据说啊,北京四中的各科课代表收作业,特别难,为啥呢?
因为大家都不做作业,那大家在干嘛呢?
在预习,在做自己不会的题目。
你看,这些孩子他就知道,那些我已经会了的东西,没必要再投入更多的时间,我要把预习搞好,明天听课效率才高。这个就是优先级管理。
所以你现在懂了,为啥有一句话叫做:太关注作业的孩子,上限都不太高。
因为越学到后面,你越会发现,作业绝对无法反映你家娃的优先级,作业是老师给所有人的大锅饭,怎么可能有优先级??
3)一个行动建议
所以,给你一个行动建议:
经常问孩子,此时,对你来讲什么最重要。然后,慢慢的,让他自己问自己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(例子略复杂,但是强烈建议你看完)
学年尺度上:
如果你家娃是个新初一的孩子,可以问问ta,此时,什么最重要。
然后你会知道,数学很重要,因为数学学得好的孩子,会觉得自己聪明,他会把自己架起来,对自己的要求更高。好,这个就是你在学年这个时间尺度上,最重要的事情。
那继续往下拆,
月的尺度上
如果想在数学上拿到好成绩,这个月最重要的事情是啥?
你相信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,所以你决定这个月,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培养孩子“每天做10分钟的计算过关训练”的习惯,把ta的数学底子夯实。
周的尺度上
那继续往下拆,你发现,培养习惯的过程中,因为各种奇形怪状的原因,孩子好像经常会忘掉计算这个事情,然后你研究了一些习惯培养的书,你发现,培养一个习惯时,你最好让这个习惯,有一个挂靠点,比如每天吃完饭,这个时间点,去做计算。
那现在,那些奇形怪状的原因依然存在,但是你总是要吃饭吧,只要吃完饭,那就去做计算。这就是你这一周的调研成果
天的尺度上
那继续往下拆,拆到每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?
那就是每天吃完饭那一下,赶紧去做计算啊。
4)安定感
不知道你看完这个,会不会有一种安定感。反正我过去带的娃,都会有这种感觉
为什么,很简单,因为你知道,你其实并不一定需要每天醒着的时候,都要神经高度紧绷,要把一分钟掰成八瓣的用。
你不用这样。
你只需要通过拆解,分析,找到那个最重要的事情,然后坚定的干下去,你就知道,结果不会差。
所以,我经常让孩子们问自己一个问题:如果今天我只干一件事情,干完之后,我就可以撒了欢的玩,那么这件事情会是什么?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5)
最后,补一句
看完刚才那个拆解数学的过程,很多家长肯定会说,我总不能每天就只让孩子练计算吧。
你可以这看下面这张图,你可按照学科,通过拆解+分析,找到每个学科最重要的那件事情,到底是什么。